我們確實有孝順父母嗎?

勸養親者 譯文

 

世間的為人子女者在事奉雙親時,可以依他們對父母的助益分為四種孝,分別是:下養者小孝,次養者中孝,上養者大孝,最上養者大孝之大孝。

 

下養者雖然只知道在父母的食衣住行下功夫,不過能讓父母衣食無缺,也是難得,因此列為小孝。次養者更進一步,可以體察父母的想法與喜好,因此可以愛父母所愛,敬父母所敬,使父母心安無憂,列為中孝。

 

上養者遵從天道運行的法則,父母若是言行合於天道,他就大力推崇;違反天道,他就委婉勸諫。如此一來可使父母無意間累積許多福德,因此列為大孝。

 

至於最上養者,也是最好的方法。他們感念父母之恩如山高水深,因此一心想救拔父母於推移變遷的時光之中。他們心中所想的,無非是如何延長雙親的壽命?如何使雙親脫離生死苦海?如何使雙親業障消除?如何使雙親離苦得樂,究竟成佛?有些人或許會質疑,何以他們心中全是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呢?其實生活在五濁惡世之中,就好比遭逢戰亂,我們雖然出於孝心背負著雙親逃難,但是無論逃入山中、水中或是曠野中,都逃不過盜匪的追逐,這時候我們一定會想,該逃去那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呢?想來想去,世上最萬全的所在,也只有極樂世界了。因此惟有真正能將父母引向佛道的人,才能被稱為大孝之大孝,也被稱作無上養、超出一切世間養。

 

現在有許多人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滿足父母,卻不知道殺生養親,一時滿足了父母的口腹之欲,卻會折損他們自身的福報。那些被吃下肚的動物,只待時機一到,就會前來報復。如此一來,兒女們自以為是的孝心,就像是拿有毒的酒肉來解父母之飢渴,非但不是孝,反而是鑄下大錯了!

 

有人曾問:「士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可以稱作孝嗎?」我的看法是,功成名就,當然可喜。不過身居高位而廣行善事,固然是光耀門楣;但若是藉著職權方便,多行不義之事,那不是反倒要使親人蒙羞嗎?南宋的秦檜與明朝的嚴嵩都是出了名的奸臣,雖然官至宰相,不過他們的家人幾時感到與有榮焉?他們要是起死回生活在現代,恐怕逃不過民眾沿街唾罵了!因此我們要知道,使雙親同感光榮的方法,首要是為自己也為他們行善積德,其次才是去追求功名地位。

 

原文

勸養親者(以下言居家不宜殺生) 

人子養親。其道各別。全乎下養者為小孝。全乎次養者為中孝。全乎上養者為大孝。惟全乎最上養者。為大孝之大孝。何則。下養者,惟知口腹之奉。酒食甘旨。不致有無餘之歎。是亦世所難能。謂之小孝。次養者。體親之志。父母所愛亦愛。所敬亦敬。使親心安樂。是名中孝。上養者。諭親於道。善則贊成。過則幾諫。使父母聖德在躬。是名大孝。至於最上養者。更有進焉。常念父母之恩。同於覆載。父母之壽。易於推遷。當用何法。可報親恩。何法可延親壽。何法可使父母出離生死。何法可使父母罪障消除。何法可使父母得入聖流。究竟成佛。譬如刀兵劫至。負親而逃。遁入山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水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曠野。得毋亦有寇至乎。輾轉熟思。必置父母於萬全之地。是名最上養。亦名無上養。亦名超出一切世間養,豈非大孝之大孝乎。若殺物養親。使物類抱冤來世。父母償債多生。不啻以漏脯救親飢。鴆酒止親渴矣。何逆重之。而可託言孝耶。或曰。士人功成名遂。光祖揚宗。可謂孝乎。答曰。功成名遂。固足取也。若以此濟其善。固為榮親。倘以此濟其惡。不反為辱親耶。檜嵩之父。亦宰相親也。假令起於今日。人必惡之疾之矣。故知孝子榮親。莫如積德。功名其次焉者耳。

 

《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  因果勸(上)勸養親者

 清朝 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2,006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Other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