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始於東漢順帝(公元一二六至一四四年)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道教的形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人們崇拜自然的思想,並融會陰陽五行、神仙方術、黃老學說等等,成為道教的理論基礎。在東漢順帝時,道教的原始經典《太平經》應運而生。
道教的創立、形成與漢代的社會背景有着密切的關係。漢代的君主喜好神仙方術、黃老學說、讖緯學等等,形成社會風氣。加上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人民生活艱
苦,渴望精神上的解放。東漢順帝、桓帝年間,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道陵(原名張陵)的「五斗米道」兩大道教派別相繼出現,早期的道教組織便是由此而生。
至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已由民間發展至朝廷,部份教徒則隱於山林,專心修煉。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道士編製道書經典、教規教儀,整頓道教組織,道教發展日趨成熟。
隋唐時期,道教得以進一步發展,唐代皇室尊老子為宗祖,尊崇道教,在教理、宗派、修持方法、齋醮儀式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發展。
宋朝的道教理論受到儒佛的影響,帶有三教合一的色彩,但因政局不穩,促使道教分為南北二宗。在宋元期間,正一道和全真道更成為道教的兩大主要派別,這格局更一直保持不變。
明清時期的道教融合三教思想,趨向民間發展,成為秘密宗教,更一直流傳至今日。明朝以來,道教為題材的戲曲、小說相當興盛,教理教義及其道德思想深入民心,道觀神廟遍佈鄉間小鎮,可見道教對社會的影響力相當之大。
道教始於一千八百多年前,不斷承傳發展,並一直流傳至今,教徒更遍佈國內外、東南亞、歐美等地。
輯錄自《道教教理教義》
2,780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