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香港書展與香港藏書票協會合作舉辦「方寸情懷」展覽,展出香港及海外多個國家的精選藏書票。「藏書票」一詞,對不少人來說十分陌生,藏書票這門藝術早於15世紀已在歐洲流傳。
一張張藏書票做工精緻,背後牽涉不同的故事,有着鮮明的藝術風格,曾是書本被寵愛的證明。古時印刷尚未普及,書籍珍貴,書主怕被盜書,遂在書本的首頁或扉頁貼上印有拉丁文ex libris的書票,即中文「我的藏書」的意思,顯示擁有權,所以藏書票又被稱為「書的身分證」。後來這種文化在歐洲傳播,有王室貴族將藏書票做得美侖美奐,儼如藝術創作,藏家樂此不彼地搜集、交換,形成一種與閱讀息息相關的收藏文化。
藏書票最先出現在十五世紀中葉的德國地區,從皇室貴族的玩意,慢慢走向大眾化和國際化。藏書票愈加流通後,不再停留在書籍憑證的意義上,多了藝術鑑賞和收藏價值,除版畫藏書票外,也出現手繪、剪紙、傳拓、攝影和電腦圖像設計藏書票,形式多樣。頂尖的藏書票,除了日本,大多出現在歐洲國家,如白俄羅斯、捷克、丹麥、烏克蘭、匈牙利等。
每張藏書票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或喜悅,或勵志,或撫慰人心,當中亦不乏憂傷的故事。譬如二戰時期,曾有猶太小孩被關到集中營,在營裏與其他小朋友收換藏書票,薄薄的紙張承載了他的快樂。版畫大師芬格斯坦(Michel Fingesten)曾為羅斯福、蕭伯納等製作過藏書票,一生創作了過千張藏書票,最後卻死在猶太集中營中。
現時,閱讀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藏書票亦從實用品變為收藏品。香港最早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有文人雅士創作藏書票,並在80年代迎來它的興盛時期。1989年,畫家及收藏家余元康聯同一群愛好藏書票的版畫家成立了香港藏書票協會,有組織地把這種文人的精致玩意,推廣給普羅大眾認識。
96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