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根源於古時民間開燈祈福古俗。
及至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也下令士族庶民都掛燈,開始逐漸形成了元宵燃燈的節日習俗。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到了隋朝,正月十五元宵節盛極一時,白晝為市,夜間燃燈,熱鬧非凡。《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唐朝比隋朝更熱鬧,一連三天慶祝元宵節。唐朝夜間是實施宵禁的,元宵節則會暫時取消三天宵禁。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元宵燈節更盛況空前,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一共五天都有燃燈活動,而且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户故事或陳列獄具等,所以逛燈市成了一件十分賞心悦目的娛樂活動。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説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十六天。
明朝的燈節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時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民間的燈會依然璀璨,燈也精緻奇幻,此外也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十分壯觀,節期則縮短為三至五天。
資料來源:百度
更多關於元宵節由來:正月十五元宵節
61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