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經*中說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都是這個「德」。老子在解釋「上德」時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玄德」說:「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解釋「常德」說:「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積德。老子說:「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和「德」是道教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唐吳筠《玄綱論》中說:「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羣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的約制,駕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範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繫。唐吳筠《玄綱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說:「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認為根據「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陰德」,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佞諂*,如此乃為有德。「道」與「德」在道書中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問題的範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所不同。道經中也有將「德」當作社會倫理規範講的,如「廣修道德」、「積善陰德」,這是繼承了《老子》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
字詞注釋:
道經:指道教的經典。
不忒:忒音惕,不變、沒有差錯之意。
丰:音風,同豐。
愍:音敏,憐恤、哀憐之意。
佞諂:佞諂音令僭,巧言善辯、諂媚。
延伸閱讀
26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