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現象,對我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道教內容十分龐雜,從其主體內容來探索其起源,大致是在三種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衍化而來:
一、天神崇拜 祭祀祈福
二、神仙之說和方術
三、黃老學說
這些道教的原始文化一直伴隨著我國古代社會的律動,並且滲透到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一、神靈崇拜 祭祀祈福
在遠古先民心目中,各種自然現象如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草木鳥獸等,全都有神奇的力量,進而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同時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神靈、祖先的崇拜;於是,各種喪葬禮儀、祭祀儀式隨之而生。後來這種對自然、圖騰、靈魂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逐漸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並創造了至高無上的天帝。
殷商時期,在以信仰天帝為中心的基礎上,初期形成了一個天神系統,並出現了專門從事溝通人和神的巫祝。巫是以歌舞降神,以符咒驅逐鬼;祝是以言辭娛悅神靈,祭祀祈福。除此之外,巫祝還能除災治病、卜吉筮凶,畫符念咒,並在對神層出不窮的紛繁祭祀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巫文化。
周代繼殷商而統治天下,鬼神崇拜更為系統,並形成了「天命觀」的神學理論;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三個系統。屬於天神的有天帝及日、月、星、鬥、宿、風、雲、雷、雨諸神;屬於地的有社稷、山川、五嶽、四瀆之神;屬於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聖賢;這些便是後來道教之所以成為多神教的原因。
先民的祭神儀式
先民祭祀時必定奏樂歌舞,《九歌·東皇太一》便描繪了一幅原始先民祭祀東皇太一的全景圖。
《九歌·東皇太一》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詩,是《九歌》的首篇。這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祭歌,全篇自始至終只是鋪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抒發人們對東皇太一的虔誠、尊敬、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
九歌·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
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白話譯文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
手撫長劍玉為環,佩玉鏗鏘聲清亮。
華貴坐席玉鎮邊,滿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蘭為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高舉鼓槌把鼓敲,
節拍疏緩歌聲響,吹竽鼓瑟聲悠揚。
羣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
眾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東皇太一:天神名,具體是何種神祇,歷代學者説法不一。
資料來源:《圖解道教》、百度
90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