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地方誌記載,閬中天宮院是因「星垣」之意而得名。「天宮」有解是指星垣,星垣是中國古天文學對星空的分區,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三垣」。
與天宮院相關的記載:
明嘉靖《保寧府志·丘墓》載有《李淳風墓》:「世傳為關中人*,善占天文,有奇驗,與成都人袁天罡齊名。甞見知於玄宗(應為太宗),遨遊四方,時人以地仙稱之。所居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淳風鄉,卒葬於所居之南五裡。(明)天順六年,佥事(川北道道台)張畹於其墓道前建樓,題匾以表之。趙琥(閬中縣學教諭)詩:’牝雞司禍兆先知,太史端為國筮龜,千載一抔西水土,古苔深鎖竹間碑’。今按《一統志》,簡州(今簡陽)廢平泉縣乾村鎮之東亦有淳風墓,未知是否?」
*(有說為岐山人)
清嘉慶《四川通志 · 陵墓》載:「李淳風墓在縣西南五十里,地名五裡台,墳高三丈許,碑題『唐太史令李淳風之墓』。 祠址尚存,故地名淳風鄉,其里曰『仙茔里』」。
清道光《保寧府志 · 陵墓》載李淳風墓,條文與《四川通志》所載完全相同。 《保寧府志 · 流寓》還有兩位大師寓居閬中的記載:「袁天罡:成都人,精術數,官火山令,高宗時甞至閬州,居盤龍山,築台以佔天象。李淳風:岐州壅(今陝西岐縣)人,著《法象》七篇上之(呈獻給皇上),擢太史令。甞遊閬中訪天罡,其所居地今名淳風鄉」。
清鹹豐《閬中縣誌 · 塚墓》載:「李淳風墓在城西南五十里」。
清鹹豐《閬中縣誌 · 寺觀》一章首次記載:「天宮院在西南五十里」。
民國十五年《閬中縣誌》的相關記載,與鹹豐縣誌相同,惟「天宮院」一條在「縣西南五十里」注曰:「內住國民學校」。
據1986年閬中縣政協所編《古城閬中》一書,前縣政協副主席李文密先生在《古天宮院與李淳風、袁天罡墓》一文中說:天宮院「是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袁天罡的葬地。院是唐代建築的。人民為了紀念傑出的天文學家,修了一座天宮院.⋯⋯由於代遠年湮,現存的木質結構,為明清年代所重修。查其碑記,明代天順年間建築佛台,成化年間造佛像,清雍正四年(1726)書有『光澄慧鏡』匾額。山門亭子樓是光緒二年(1876)修」。(可惜碑記現已無存。)
另外,閬中民間亦相傳兩位仙師自擇墓地同在一處(金針插錢孔),百姓為紀念他們,就地而建天宮院。
2008年重建後出版的《天宮院》摺頁冊表述:閬中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天宮鄉,有紀念唐代著名天文歷算學家、風水大師袁天綱*(仙師)、李淳風(仙師)的天宮院。相傳始建於唐,代有興替。現存主殿、後殿系明清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帶盛傳「金針插錢孔」故事,據說兩位仙師自擇的靈爽歸依之地同在此處,后在此建紀念院,取天上星垣之義,稱「天宮院」; 袁天綱墓、李淳風墓則在院之附近,遙相朝望。天宮院和兩墓,以及不遠處的淳風村、淳風寺,遂成為四方百姓千年崇祀的聖地。2008年,閬中市委、市政府主持首先全面修葺天宮院,重建了山門亭子樓和兩座陵墓,並修通旅遊公路,初步建成了全國唯一的風水文化景區。
*袁天綱(仙師)法名袁天罡(仙師),而「天罡」就是天上星宿。
相片擷取自2023閬中賀誕之旅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TA說/閬中民俗荟
20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