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學(二)中醫學演進簡述

 

 

中醫學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基礎理論體系在兩千多年前已具雛型,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積纍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和獨特的治療方法,並產生了近萬種醫藥書籍,建立了一系列醫事管理和醫學教育制度。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哲學思根、科學技術以及醫療中的新問題的影響,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經歷和內在規律。

 

中醫的歷史演進

 

遠古時期(約200萬年前 – 約西元前21世紀)–
砭石/骨針
灸法/熨法
神農嘗百草
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0年)
醫學的最早記載
巫醫
醫學分科(食醫/疾醫/瘍醫/獸醫)
醫事制度開始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黃帝內經》
醫和
醫緩
長燊君
扁鵲(脈學)

 

秦漢三國(公元前221年 – 公元280年)
淳于意(創建病歷)
郭玉(精於針灸/脈學)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華佗(麻醉術/剖腹術)
《神農本草經》(第一部藥物典籍)
晉唐(公元280年 – 公元907年)
王叔和(《脈經》)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葛洪(《肘後方》)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註》)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燾(《外台秘要》)

 

兩宋金元(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王惟一(針灸銅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劉完素(寒涼學派)
張子和(攻邪學派)
李東垣(補土學派)
朱震亨(滋陰學派)
危亦林(正骨《世醫得效方》)

 

明(公元1368年 – 公元1644年)
李時珍(《本草網目》)
戴思恭
薛己
張景岳
吳有性(《溫疫論》)

 

清(公元1644年 – 公元1911年)
張路玉(清初三大家)
喻嘉言(清初三大家)
吳謙(清初三大家)
葉天士(《溫熱論》)
薛生白(《濕熱條辨》)
王孟英
吳瑭(《溫病條辨》)
王清任(《醫林改錯》)

 

資料來源:《圖解中醫》「基礎篇」

 464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Other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