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中醫學的脾與西醫學的脾所指不同。中醫學脾的功能主要負責運化*、升清*與統血。
*運化主要是: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濕。
運化水穀精微:食物經胃磨蝕後所產生的水穀精微(水穀,泛指食物。精微,多指食物精純微小的部分,營養的部分。),經過脾的運化吸收,化生成氣血津液,輸送各處,營養臟腑,濡養全身。
運化水濕:脾對水液進行吸收、轉化,散佈到心肺,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肌膚皮毛。
*升清:“升清”和“降濁” 都是新陳代謝的方式。升,除有向上向外的含義外,還有保留於體內、供體內需要之意。清,通常指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即“精微”(或指水分,或指營養物質)。“升清”,指在食物消化運輸過程中將其有用的精微有用物質,以不周的方式保留在體內來供給人體各部分活動之需。
“降濁”,降,除有向下趨勢外,還有排出體外之意。濁,通常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糟粕(或指廢水,或指食物殘渣,或指濁氣)。“降濁”,實際是指在飲食消化輸佈過程中將糟粕以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排出體外。
中醫學的脾與胃、肌肉、四肢、口、唇相通,它們的狀態好壞反映了脾功能的良好與否。
脾病的症狀
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導致少氣乏力、腹脹、腹瀉、食慾缺乏、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痰飲積聚、胃下垂、脫肛等內臟下垂。
若脾不統血,會導致各種出血、便血、吐血。
肺
中醫學的肺與西醫學所說的肺器官不同,西醫學的肺是呼吸器官,而中醫學的肺臟不僅主氣,司呼吸,還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
肺開竅於鼻,與皮膚、毛髮關係密切,它們健康與否直接反映了肺的功能狀態。
肺功能
肺主氣,司呼吸:肺主管呼吸之氣,將體內的濁氣排出體外,並吸入自然界的清氣。
肺主宣發:通過肺氣的宣發,將津液和來自脾的營養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
肺主肅降:通過肺氣的肅降,把津液和由脾產生的水濕輸送至腎,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肺功能失調
肺不主氣,會導致呼吸不暢、氣喘、胸悶、咳嗽;短氣少言,體倦自汗*。
肺氣虛弱,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影響津液的輸送和代謝,這成水濕凝聚、痰飲*、水腫。
*自汗:指人體在白天時,身體不自覺出汗的症狀。主要因肺氣虛弱、肌表不固所致。
*痰飲:中醫的痰飲並不單指人的喉嚨裡咳出的痰液,而是泛指體內所有因代謝異常所產生的水液。
腎
西醫學中的腎只是一個泌尿器官,而中醫學的腎則主管著人體的水液代謝、生長發育、生殖功能,還與呼吸有關,主要功能為主藏精,主水,主納氣。
中醫學認為腎是人體生命之源,稱之為“先天之本”。
腎功能失調
腎精不足:將導致骨骼痿軟,兩足痿弱無力。髓虛不足以充腦,導致智力減退,動作遲鈍。
腎氣不固:腎失封藏,則容易遺精、滑泄,呼多吸少,動則氣喘,大便滑脫,小便清長,尿滴瀝,大小便失禁。
腎陰虧虛:將導致陰虛內熱,形體消瘦,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顴紅,盗汗。
腎陽虧虛:將導致陰寒內生,生殖功能減退,可表現為下利清穀*,五更泄瀉,陽痿,精冷*不育或宮寒*不孕。
*骨蒸潮熱:指陰液嚴重不足所引起如同潮水般的陣陣虛熱症狀。
*下利清穀:下利,指一般的腹瀉。下利清穀指瀉下的糞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無糞臭氣味,並有惡寒肢冷,神倦脈微等脾腎陽虛症狀。
*精冷、宮寒:腎陽氣不足,男性會出現精液稀冷的症狀,女性會出現子宮陰寒的症狀。
資料來源:《圖解中醫》「基礎篇」- 藏象學説
如有任何疑問,請向註冊醫師請教。
63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