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黃經達15°,便是清明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這一時節前後,「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清明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由來
二十四節氣原以北鬥七星鬥柄指向來確定,鬥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圈,即為一歲,當鬥柄指向「乙位」時則為清明。《淮南子》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
我國古代描寫清明的詩句很多。廣為人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描繪了江南春日煙雨濛濛的景象。很多時候,清明前後,雨都下得比較大。
習俗
掃墓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的一種文化傳統。
同時,清明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
踏青
清明踏青,融合了上巳節習俗,如郊外遊春、春浴等。清明期間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人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一家人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如今,人們扶老攜幼,到郊外踏青賞花,放風箏,挖野菜,蕩秋千,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
資料來源:
中國氣象局
百度
49 total views, 5 views today